洛汭,即洛水入黃河處。《尚書·禹貢》:“東過洛汭,至于大伾。”其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驛道要津,萬里奔騰的黃河在這里接納了發源于秦嶺山脈東側的洛水,黃河水色自中流一分為二,北面黃河水泥沙俱下、洶涌東去,南面洛河水清澈明凈、緩緩融入。河洛交匯,水勢翻滾回漩,煙波浩渺,一去千里,窮于天際間,然清濁有別,涇渭分明,河道中央的分界線依稀可見。 我靜坐洛汭岸邊,凝視這一自然奇觀,想到無數描寫黃河的壯麗詩篇,心中產生無限的感慨和遐思。 在洛汭南岸兩公里處,有一塊平坦的臺地叫花地嘴,這是夏代早期的部落遺址。居于花地嘴的大禹之孫太康貪圖享樂,荒于田獵被后羿逐出國而失邦。其昆弟五人流落于洛汭,追述大禹的告誡,集體創作了感人肺腑的《五子之歌》,有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寧”的民本思想的感悟;有“內作色荒,外作禽荒”的貪圖奢侈導致失國的教訓;有“亂其紀綱,乃厎滅亡”的安邦治國之道的經驗;有“有典有則,貽厥子孫”的依法治國的體悟;也有“弗慎厥德,雖悔可追”的亡家失國的切膚之痛。 在洛汭南岸三公里筆架山下的一孔磚券的窯洞里,公元712年的新年,誕生了詩圣杜甫。這位懷有“致君堯舜上,再使風俗淳”非凡抱負的大詩人,從筆架山走向洛陽,走向陜甘,走向成都,走向三峽,最后病逝于瀟湘。官居八品的杜拾遺,位卑未敢忘憂國,“窮年憂黎元,嘆息腸內熱”。一生轉徙漂泊,心中始終縈繞的是兒時的美好回憶,是家鄉的山山水水,“庭前八月梨棗熟,一日上樹能千回”,“露從今夜白,月是故鄉明”,對故鄉的思念成為他創作的源泉。 在洛汭南邊,溯洛河而上四公里,有一個曾遍布芝草、芳香飄溢的地方,叫芝田。公元222年,曹植從洛陽東歸封地鄄城,途經芝田,面對逝者如斯的洛水,想起自己身世飄零前途迷惘,寫下《洛神賦》,描繪了“翩若驚鴻,婉若游龍”光彩照人的洛神形象,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和政治抱負。 這些先賢,不論是傳播文明恩澤后世、勿忘祖訓勵精圖治,還是憂國憂民遙寄鄉思、品行高潔七步成詩,他們都能在艱難困苦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。所以,我想他們一定也曾在洛汭邊,像我一樣靜觀河洛匯流,反思人生和品鑒歷史,而后得到一個啟示。 這個啟示是什么呢?眼前大河奔流,中流一線碧空遠盡,我堅信這個啟示應該是:清者自清,濁者自濁! 在是與非、義與利、公與私、法與情的考驗中,必須站穩立場,出淤泥而不染,方能壓住邪氣、鎮住妖魔、降住鬼怪。倘若清濁不分,是非不辨,就會導致災難,歷史已經給了我們太多的前車之鑒。 君不見,公元618年,隋煬帝楊廣乘浩浩蕩蕩的龍舟,帶著成群的宮娥,出了東都洛陽城,沿著洛水順流而下,一路花天酒地去揚州賞瓊花。前半生,他曾有滅南陳收北齊,擴修京杭大運河,營建東都,改州為郡的豐功偉績,但在龍舟劃出洛汭的時候,他已經徹徹底底清濁不分了,最終天下大亂,身死人手,豈不悲哉! 這樣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?讓我們追思先賢,銘記教訓,堅定地前行。 >>>更多美文:心情文章
- Oct 22 Tue 2024 12:24
雪來風塵為誰我來紅塵為誰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